其实核舟记的短句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核舟记短句,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核舟记的短句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有因的文言文短句
1.含有之的文言文句子
一、之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一、之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①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1、人称代词,例如: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
表达有上进心的文言文句子如下:
1.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9.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1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4.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1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1.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2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2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4、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邈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4、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邈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请①请求:(秦王)固请(廉)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对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幸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许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负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⑥败胜负之数(六)立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交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引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 var script=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恐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②害怕:舟人大恐(石)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②都,全:靡不毕现(屈)卒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予本非文人画士(病)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过)以致天下之士(过)胜不敢复相士(毛)④士兵:旦日飨士卒(鸿)将①将领:廉颇为赵将(廉)晋鄙?宿将(信)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抚①安抚:则宜抚安(赤)②巡抚:献诸抚军(促)以大中丞抚吴者(五)走①快跑:兔走触株(五)可烧而走也(赤)持剑盾步走(鸿)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事①事情:世异则事异(五)足以立事(赤)不择事而问焉(问)②从事,奉事:以地事秦(六)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②礼貌,尊敬:秦则无礼()礼天下之奇才(六)计计策、谋划: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计未定(廉)莫知计所出(指)难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②灾难(nàn):今操芟夷大难(赤) var cpro_psid="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966; var cpro_psheight=120;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愿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②希望: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案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②察看:召有司案图(通“按”)(廉)方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修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③修建: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④整治: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朝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赤)②上朝:相如每朝时(廉)③朝见:皆朝于齐(邹)弱国入朝(过)私①私下: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③与“公”相对: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蔽①遮盖:横柯上蔽(与)苫蔽成丘(狠)②蒙蔽:王之蔽甚矣(邹)面①脸: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当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庭①院子:垣墙周庭(项)②通“廷”:拜送书于庭(廉)语①言语,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从道旁私语(柳)。
为什么.多用于自问自答.《左传·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唐书·沉既济传》:“所以黎人重困,杼轴空虚.何则?四方形势,兵未可去,资费虽广,不获已为之.”宋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欤?”县解《驳法律新闻之论清廷立宪》:“然而使世之志士论客安其心之一事,则其关系非尠小也.何则?彼革命家惧宪政之成立,深如北京停车场之炸弹,不尝云出于彼辈之手耶?”。
1.犹有因。有道理;有规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史记·田儋列传》:“[横 ]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晋潘岳《西征赋》:“岂虚名之可立,良致霸其有以。”唐白居易《黑龙饮渭赋》:“或隐或见,时行时止,顺冬夏而无乖,应昏明而有以。”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武林》:“武林山出武林水,灵隐后山毋乃是此山,亦复用此名,细考其来真有以。”
2.犹有为。有所作为。《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王弼注:“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3.犹有何。有什么。《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孙子·九变》:“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宋叶适《安集两淮申省状》:“自古立国,未尝不有以处之也;无以处之,则地为弃地而国谁与共守!”严复《原强》:“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坤《呻吟语•应务》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3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40、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鲁迅
41、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席慕蓉
二、文言文短句的分类
1.古文有哪些句子类型
文言文句式结构有: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鸡飞蛋打,鸡飞与蛋打就是并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偏正短语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根据充当中心语的成分的语法特点,可以将偏正短语分为:
定中短语:胖师傅这个家语法分析野生动物壮丽的山河新建的校舍
一张写字台古生物学家用旧了的自行车勇往直前的决心
阴云密布的傍晚面无表情的样子胡子拉碴的年轻人办事精明的老王
状中短语:非常出色很可能三尺宽彻底领悟坐火车走坚决支持
小声议论愤怒地说热烈欢迎低空飞行仔细检查公开道歉
精心设计大范围推广没命地乱窜悠闲地捋着胡子结结巴巴地说
短语有以下几类: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方位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
1.并列短语:词与词之间有并列关系。
2.偏正短语:前面的词修饰、限制后面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3.动宾短语:前面的动词支配或关涉后面的词。
4.后补短语:后面的词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5.主谓短语:后面的词陈述前面的词,前后有被陈述和陈述关系。
6.方位短语:名词或动词后面带上方位名词。
7.介宾短语:有介词和名词或代词等结合构成。
8.的字短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或代词等带上结构助词“的”构成。
9.复指短语:两个或几个词同指一个对象。
10.固定短语:结构固定的专名或成语。
我非常爱他——我,主语;非常,状语;爱,谓语;他,宾语。
有相当的语音学家呼吁,学习这些毫无实际意义、纯粹从英语中搬来的垃圾结构分析,害死了中国人!!!!
比如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
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
原文的翻译如下:四川佥省严忠范守卫成都,被宋将咎万寿击败,退守成都内城。元世祖忽必烈命谭澄取代严忠范。
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饿贫困的百姓,召集逃亡的人众,百姓才稍稍安定。这时西南夷人罗罗斯族归附元朝,元世祖认为安定新归附者,应该选用文武全才的人,于是任命谭澄为罗罗斯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定语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兼语谓语宾语谓语状语谓语宾语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
谓语宾语谓语宾语谓语宾语主语状语谓语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状语定语主语谓语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主语谓语定语宾语谓语定语宾语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状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谓语宾语。
1文言句式复习指要 1《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能力等级为B。
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古文言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成为阅读、理解古文言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句式中,需考生着重掌握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下面将逐个进行剖析。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1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例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例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5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另外,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例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分析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例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分析“受制于人”,即被人牵制或制服。
“受……于……”成了被动句式。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例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这里的“见欺”表示被动,引出了施动者——“秦城恐不可得”的对象。例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分析这里的被动句采用了“见……于……”的形式,用“于”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例10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分析此句用“见”表示被动,使用同例9,“于”的后面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4.“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例11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分析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5.用“为”“为……所……”表被动例12(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文言句式复习指要分析此句采用“为……所……”的格式,“为”读wèi,介词,“被”的意思,与“所”合成,表示被动。
6.用“被”表被动例1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分析此被动句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意思一样,直接采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7.无标志的被动句例1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分析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例16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
常见文言虚词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以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2、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于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三、核舟记短句
1.核舟记必考句子
核舟记重点句子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游赤壁的情景。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9、嘻,技亦灵怪矣哉!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
(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按照木头原来的样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5303438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场景。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并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青色颜料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一起看一幅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抚摸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在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嘻,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一段写船头三个主要人物的状貌神情。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
“中”“左”“右”,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第1段中点出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峨冠而多髯”,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抚鲁直背”、鲁直“如有所语”,可以见出二人的友好关系。苏、黄两人的神态、心情不难体会。
写佛印,则突出他的不拘礼节、放浪形骸的特点。“神情与苏、黄不属”句,概括说明三人的神情、气质、风度各不相同。
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后者是僧人,不受世俗的礼法拘束。同时,物以类聚,佛印的形象对苏东坡的性格与精神倾向也是一种暗示。
关于核舟记的短句,核舟记短句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